治校理念
本校以「信義誠實」為校訓,這是創校先賢及歷屆董事及校長所建立和奮力維護的教育形象。校歌中已指明「樂育英才」、「造福社會,建設國家」為創校宗旨;以「 學術及技術並重」為教育內容,本校發展的大方向已十分明確。事實上經過多年的努力,本校已奠定了屹立不搖的碁石,並且已領先各私立技職大學而與優良的國立技職大學並駕齊驅,而如何維持並超越現狀,向一流大學的理想邁進,這是當前最關心的工作。
一、研究、創新、追求卓越
本校既屬「科技」大學,以「教學和研究並重」來定位,就要不斷鼓勵師生進行研究創新,除了提昇校務行政效率,也要務實地著力於產業技術上之創意性改良,突破技術瓶頸,更須利用本校優良師資、設備,追求產業研發的創新,讓全校的量能往研究和創新發展,以追求卓越為趨勢,使「辦理一流學府」的遠大目標美夢成真。
二、結合優質周邊資源,發展區域優勢
本校地處南臺灣,使本校真正成為南臺灣技職領域的一流大學是階段性當務之急。要造就這樣的優勢,一定要結合成功大學的能量,同時要與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的發展緊密連結。在教育部造就國內大學能成為世界百大的政策下,成大正全校一心的衝刺,把握這樣的時機,讓本校與成大結盟,使各學院皆有機會尋求與成大之研發密切合作的機會,讓南臺之研發與成大有更深一層的合作關係;作關係;南科是南臺灣的希望,還在成長之中,各方面的建構均需有大學的協助,本校應結合南科積極深化佈局,共同實現南臺灣的希望。
三、爭取國家資源,延攬優良師資、發展重點科技
教師是學校的核心,惟有延攬最優良之人才至本校任教才能提升本校學術與技術水準,同時配合建立完整之培訓機制,讓年輕師資能累積研發成果而孕育成為名師或傑出之研發團隊,以期在優良的研發風氣下,提升本校之國內及國際競爭力。台灣經濟發展一直是亞洲與世界關注的焦點,行政院一再揭櫫的「兩兆雙星」(半導體及光電產業和數位內容及生技產業)政策中,本校已獲教育部補助「半導體研究中心」及「生技產業研究中心」,其95年計畫執行成果,已被評為A級,可以在96年獲得各500萬之最高經費補助。另本校之太陽能車已是舉世聞名,近年又成立數位設計學院,配合國家科技發展,在綠色能源科技、電信通信科技、生物技術及服務業整合科技也須加以強化,以增進本校研發能量,拓展本校知名度,而爭取經費實為當務之急。
四、發展科技與人文並重的多元學習學程,培養學養兼具的優質人才
本校在教育部卓越教學計畫評比,獲得全國第一名,領先台灣所有私立技職校院,畢業生並多年獲評為「企業最愛」技職大學前茅。在此利基下,讓人文與科技並重,規劃多元學習的學程,提升教學品質,培育高度人文素質的技職人才是本校重要的教育目標。唯有培養具有科技、財經、管理專業及職業倫理,並兼具勤勉、正直、感恩等人格特質之畢業生,本校才能廣受企業界與社會的歡迎和肯定,對國家產生真正的貢獻。
五、立足台灣、放眼世界的國際化佈局
本校為私校中領先升格為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的學校,董事長高清愿先生曾說:「面對未來挑戰,我們應該在既有的基礎上,好好規劃發展的方向,突顯自己辦學特色,以十足信心,群策群力,朝向國際化、自由化之方向全力發展。」目前本校已與14個國家的64所國外大學有實際交流合作關係,在此基礎下,配合教育部國際化的政策,進一步強化語言教育、國際研發合作、舉辦國際會議、國際教授及學生交流等,讓本校在國際間綻放光芒。
本校依據國際化發展願景,落實國際化目標所擬訂之發展策略與具體作法說明如下:
策略1: 建構國際化校園
推動跨國文化交流活動、開設全英語授課學程、營造多元文化校園、建構雙語化校園。
策略2: 強化跨國合作
活絡國際學者專家交流與跨國產學、政策性推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、推動加入國際教育認證系統、參與國際教育組織與活動。
策略3: 提升學生國際移動力
提升學生外語能力、落實學生出國輔導、擴充學生多元出國管道、建立完善出國機制與獎勵辦法。
策略4:延攬全球菁英
建立網羅菁英學生機制、優化境外學生輔導與服務、建立境外學生與本地生互動管道、打造境外學生與臺資企業交流平台。
本校依據國際化發展願景,落實國際化目標所擬訂之發展策略與具體作法說明如下:
策略1: 建構國際化校園
推動跨國文化交流活動、開設全英語授課學程、營造多元文化校園、建構雙語化校園。
策略2: 強化跨國合作
活絡國際學者專家交流與跨國產學、政策性推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、推動加入國際教育認證系統、參與國際教育組織與活動。
策略3: 提升學生國際移動力
提升學生外語能力、落實學生出國輔導、擴充學生多元出國管道、建立完善出國機制與獎勵辦法。
策略4:延攬全球菁英
建立網羅菁英學生機制、優化境外學生輔導與服務、建立境外學生與本地生互動管道、打造境外學生與臺資企業交流平台。
六、整合並充實教學及研發設備
本校在無私的董事會大力支持下,設備及建築房舍均甚優質。而建構「優質環境」既是國內與國際競爭上重要的關鍵因素,因此珍惜並妥善應用現有的資源,加以整合與維護,使每件儀器設備、每一吋樓地板均達最大使用率而無所閒置,這就需要建立制度去推動。同時在研發競爭上,既要趕上時代潮流,那麼與世界同步的資訊、圖書與儀器更須要及時更新與提供。此外,在經費許可下,增建必要的大樓,並將各學院、系所的館舍作更合理的配置,以展現「一流學府」的格局和能量。
七、建構人性化管理制度及自由開放的教育園地
前任校長張信雄博士認為本校是「可以自由地檢驗各種思想、信念和價值,包括課程、教學環境、輔導和各種制度都可以成為批評、探索、研發和改造的對象」;同時他也指出本校是在「培育能思考、有創意、負責任、重紀律,具人文素養及終身學習的新世界青年」。我很認同這種的想法與看法,唯有以「人」為核心,施以人性化的管理,讓這個園地的每一個人可以自由的去發揮個人的潛能,才能成就偉大的學術殿堂。大學是增進知識、技能和追求真理的殿堂,要使人樂於在此生活、學習、教學、研究,並產生最大的成果,必須營造合理、優美、方便及舒適的空間,才能達成目的。
八、健全財務制度,積極爭取經費,以支持學校發展
大學的經營與發展,無論師資的聘請、設備的購置與更新、研究創新的獎勵與補助、樓館的興建與校地的購置和美化、國內或國際研討會的舉辦,提昇學校形象及國內外招生之宣傳,甚至一般行政及活動之費用等等,均需有足夠經費之支持,才能運行而有效。但是大學經費,來源有限,私立大學募款又尚處困難階段,那麼「開源節流」仍當列為當務之急。在「節流」上要做好預、決算及內部控管,以樽節開支,避免浪費,讓每一分錢都能發揮應有的功能;在「開源」方面要積極爭取教育部獎補助及政府機構的計畫經費,擴大辦理產學合作及各項訓練班,創造技術轉移及專利權利金等。
九、結合校友力量,建構全球性校友組織,促進校友及學校發展
校友的支持也是學校向前邁進的動力之一。本校創校38年,畢業生近四萬人,遍佈全球各地,從事不同行業。有些事業有成的校友亟思回饋,或提供就業機會,或謀求合作契機,卻無適當管道,雖然本校設有校友總會及各地分會,可惜平常各忙事業,缺少聯繫,未見成效。因此有必要統合各地資源,因地制宜,並與學校密切配合,發揮校友會應有的功能,替校友及學校創造最大的價值。
十、開拓新管道,鞏固本校就讀
台灣目前有160餘所大學院校,同時在出生率下降的少子化時代下,招生的競爭勢必成為私立大學未來能否存續與發展的主要關鍵。因此本校需要開拓新管道來招收足量且優質的學生,增加EMBA班學生人數及將進階學位延伸等,以開發更廣泛的學生來源。此外,在國際化佈局中,不只把學生送到國外進修以增進國際視野,更要吸收更多外籍學生來本校就讀,而成為本校另一個活水源頭。